你觉得法律是什么,我们的社会又是什么。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觉得雷佳音的角色,太过于圆滑。我觉得在现在这样的社会,或许检察官的角色不应该是这样的圆滑,迎合上级,息事宁人。在如今的社会,我其实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案情,这样的部落村庄,烈士家属强奸残疾人,最高检察官却总是息事宁人,安息着恶霸的行为。是什么原因呢。检察官们好像成为了法律的机器,好像成为普通人的遥不可及。但是看到主角的圆滑,我又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的经历,好像我在面对这样的欺凌或者说类似的打架事件时,我也会没有这种热血,站出来维护,站出来发声。高中时期,或许是息事宁人,或许是一个人跟我的关系比较好,或者是想要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我一直以为我是热血的有知识的青年,没想到,当面对老师的询问时,我竟然会选择不把所有的事情说出,尽管我是目睹了那件事情,虽然不会特别清楚,但是当另一个人站出来说话时,我很明显地感觉到他说的和我不一样,但是他是对的。我反思过我自己,我认为我身上的小人思想太严重了,或许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我的身边不是为土地大打出手的,就是口角不断。甚至于我的童年也充斥着另一种偷窃,挨打,谩骂。我以为我是热血的,,但是我越发了解到自己,其实我的身上是有市井的气息的,但是这不能决定一个人。就好像是蒙昧时期的人,正在接受教育,新式的青年正在登上历史舞台,我感觉我就是那个正在蜕变的人。我不否认我的缺点,甚至于我接纳他们,我认识到我是一个更具象的我。
再说说《第二十条》,在法官变得机械,检察官变着相迎合他们的上级,主角也从少年时期的热血:“维护正义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因为代价就不维护的话,是不正确的”到“中年时期的圆滑”,对谁都是三份笑脸,按法办事,却始终机械如机器。你说,促使他改变的是什么,初恋的提醒,家庭的遭遇,对案件的审理息事宁人结果却让“见义勇为的好人”上诉途中遭遇意外,你说他不知道不能开那么快吗,你说他的女儿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吗,坚持上诉,是他们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是他们想为自己为好人发声,还是残疾一家的遭遇,还是儿子,伴侣,女儿的话语。这一切加上少年时期的期待促使着他说出那些振奋人心,违背上级意愿,足以撼动整个司法体系的话。
我还想到,普通人的维权成果,维护正义的成本,太大了。他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救下人的后果,还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家庭,父母,家人,孩子。乃至于他所接受的教育,他所处的氛围,是不是支持他促使他能做这件事。“法律,不是让维护正义的代价更大,而是让违法的代价更大”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不就是来自人民百姓内心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回应这份期待“
再者,未成年人看到这样的见义勇为的判决成果是不是会对社会产生一种错误导向,导致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充斥着不法,霸凌的世界,从而对法律丧失信心,对社会产生误解呢,这种导向,又是否是我们希望呈现给他们的呢。虽然说我们的一切是依据法律,但是还是那句话,“回应人民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司法具有滞后性,但是我很欣慰开心能够见证法律的逐步完善。
突然想起了《十二公民》,法的普及和完善正如人非圣贤般,会精进,会完善。
-2324.4.29《第十二条》偶然观影有感